菜鸡百科 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时间 贷款 费用 公司 银行 车辆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社保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被丈夫抛弃的山东女人,靠卖饺子年入60亿,成“水饺皇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06:30:00    


    原标题《被丈夫抛弃的山东女人,靠卖饺子年入60亿》

    走投无路,是臧健和决定卖水饺之初最现实的处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香港后,臧健和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女儿,凭着500块钱港币,她买下了木头车和包饺子的材料,开始在湾仔码头旁边卖水饺。


    臧健和与两个女儿的旧照


    当时,香港还没开通地铁,人们习惯坐轮渡上下班,码头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正因如此,第一次决定推车出门时,臧健和心里充满迟疑,不敢走得太快,也不敢抬起头。


    “硬生生地上湾仔码头,那条路很远很长,自己就觉得怎么还是走不到。”她说。


    煮水饺需要烧炉火,不熟悉生火的臧健和,甚至把自己的眉毛都烧到了


    臧健和曾在一档节目上讲述自己第一次在湾仔码头的小摊上生火的经历


    而这个细节,在4月30日刚上映的电影《水饺皇后》里得到了还原。(见闻君注:5月3日18:14时,《水饺皇后》以1.4亿元居五一票房排行榜榜首。


    《水饺皇后》集齐了马丽、惠英红、朱亚文等大牌明星,暂列“五一档”票房第一。一幕幕场景切换,不仅把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的香港市井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能让观众一窥臧健和创业时的无奈、困窘与惊人的韧劲。


    《水饺皇后》电影剧照


    这部电影开拍前,导演刘伟强就曾说他跟臧健和算是有缘:“我小时候就住在铜锣湾,有吃过她的水饺,除了回味水饺的味道,也很回味那个年代的环境。”


    做饺子,并不难。


    难的是,把饺子卖给最初连水饺是什么也不知道的香港人。


    而当我们在电影院回顾一代传奇女企业家的故事时,我们不仅看见,臧健和一步步把自己做的水饺,打造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湾仔码头”,壮大成了一年卖出60亿元的超级速冻王国,而且还看见了她的品格与智慧。


    臧健和(正中间)与湾仔码头的部分伙伴们的合影


    臧健和的故事,则远比电影传奇。


    被丈夫抛弃后,做山东大女主

    1977年,臧健和从老家山东南下,目的很简单,找寻自己的丈夫。


    她的丈夫是一位来自泰国的华侨医生。1974年春天,丈夫收到泰国的来信,得知父亲病逝,急需他回家料理后事。


    本以为很快就能回来的丈夫,却一去不复返,并且在三年间杳无音信,臧健和心急如焚,辞去工作,带着女儿踏上了寻夫之路。


    但是,寻夫以失败而告终。丈夫抛弃了她和两个女儿,另外组建了家庭。


    尽管婆家愿意收留臧健和母女,但臧健和必须接受丈夫的另一个妻子和儿子。


    不愿屈就的臧健和,流落在中转地香港。没有别的亲人托付,也没有当地身份,她带着两个女儿住进了铜锣湾电车厂附近的一间旧楼。


    她一天打三份工,希望能承担得起200块的房租。而房子只有4平方米。


    一次,她在茶楼里摔倒受伤了,有朋友偶然间告诉她:“你包的饺子真好吃。”


    臧健和正在包饺子的画面资料


    饺子作为北方的传统食物,在山东,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包,臧健和没想到,这门手艺也能成为她的生活来源。


    绝望之下,臧健和当上了一名“走鬼”。在粤语里,走鬼是指无证经营的路边摊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走鬼是香港街头的特色。


    作为一名“新走鬼”,臧健和凑齐了摆摊要用的材料,选了最靠近自己的码头,鼓足勇气,向路人叫卖。


    一开始,她抹不开面子,“想不到自己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但是,这次摆摊再不成功,她已经没有别的路了。


    幸运的是,第一轮来吃饭的5位年轻人,很快地就告诉她那番熟悉的评价:“好好吃!”


    她卖的饺子肉多、馅足,口碑很快传开,来吃饺子的食客越来越多,臧健和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创下过6小时卖出1000份饺子的纪录。


    臧健和的饺子好吃,引来众多食客抢购,这一画面也在电影《水饺皇后》里得到了重现


    对日夜忙碌的她来说,码头里最可靠的是一根粗壮的柱子。忙累了,能在上面靠一下,“我们结成了很好很好的朋友”。


    摆摊之余,臧健和很懂得维护邻里关系。码头的水手和司机来吃饺子,她不收钱,“在我们老家,煮了饺子就是会分给邻居吃的”。


    后来,如果有司机看到管理小贩的警察即将经过,都会提前大声告诉她,“走鬼啊”,她就知道,要准备提前开溜。


    在早期创业的过程里,臧健和直爽、直接的性格特质逐渐显现。同时,她有着强烈的“只靠自己”的坚定意志,并不愿意别人为了可怜她而给她帮助。


    后来,在一本回忆臧健和的书籍里写道,她先后两次拒绝了别人的赔偿金和政府救援金。


    卖水饺前,她在酒楼做杂工时,不小心被撞倒在地,查出了腰骨骨裂的情况。由于老板不肯赔偿,她起诉到法院,获得3万元的赔偿和4500元的工资。


    虽然工伤获得了法院的支持,但臧健和只收下了工资部分,剩下的钱没有拿走。“我自己感觉,他(酒楼老板)一定不服,我真的拿了他三万块,可能他这一辈子要告诉别人这女人骗了他三万块钱。


    同时,社会福利署也曾告知她,他们家有资格申请政府援助金,每个月有几千块钱的补助。但是,她同样拒绝了,理由是,孩子会因为成长在一个领援助金的家庭而自卑。


    回过头来看,这样严苛的自我要求让臧健和的生活增加了很多难关,但是她坦然接受并且跨了过去。


    在一本回忆臧健和的书籍里写道,要强的臧健和拒绝了外界援助


    1985年,在日本百货公司的合作下,把生意做得逐渐红火的臧健和正式成立公司,建立了湾仔码头的第一间工厂。


    到了这个时候,臧健和开始思考,下一步,企业要往哪里走?


    联手国际巨头

    国际企业的加入,加速了臧健和的商业化进程。


    比如,湾仔码头的产品线变得渐渐丰富起来,从现煮水饺扩展到冷冻水饺、手工馄饨、汤圆等。


    同时,这也是湾仔码头扩大市场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步。


    臧健和在生产线


    通过渠道,湾仔码头铺向了香港30多家连锁超市。到了1983年,湾仔码头水饺已经成为香港冷冻食品龙头,占据本地大部分的新鲜水饺市场和30%的冷冻饺子市场。


    臧健和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比较谨慎。在和日本百货公司确定合作模式时,双方就曾进行多次协商。


    譬如,百货方提出,把水饺换成日本的商标,臧健和回绝了这样的想法。她的观念很朴素:如果我的技术被学走了,那我的保障也就没有了。后来,对方看到湾仔码头的客户数量确实庞大,不得不妥协。


    在香港市场立足已稳后,美国的食品巨头品食乐(Pillsbury)抛出了橄榄枝,他们瞄准了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市场——中国,希望入股湾仔码头。2001年,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收购品食乐,成为湾仔码头的母公司。


    让臧健和选择美国企业的原因,是她在美国亲眼看到了一套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工厂里,研发部门的规模甚至大于一些香港企业的工厂,而且对方向其承诺,能付出6400万美元的研发费用。这是她在香港没见到过的生产系统和经营理念。


    从特定的时间节点来看,限制饺子全国范围运输的关键是冷链系统。速冻饺子在2000年以前还没有真正流行,当时,三全品牌的代理商在北京促销时就发现,“(虽然)一开始人们都躲得远远的,但很快大家就接受了速冻饺子。其实,真正的瓶颈不是消费者的需求不够,而是冷藏存储和配送能力不够”。


    20年前,中国的冷链水平还相对较低。哈根达斯也是通用磨坊旗下的品牌,其入驻中国市场之初就提及,“许多冷冻车为了节省成本,中途就拔掉电源,盖个大棉被保持温度,而这是运输哈根达斯时最不能发生的事情”。没有了足够低的温度,冰淇淋的风味就会丧失,冷冻食品也是同理。


    美国食品巨头的优势在于资金充足,在入股湾仔码头以后,他们通过向超市赠送冷柜的方式铺开了湾仔码头品牌,主打的是“高档”“优质”。


    臧健和受通用集团邀请,在美国参观了成熟的管理体系和自动化的工厂设备,自此“湾仔码头”正式成为了现代化的食品工厂


    臧健和在参观完美国工厂后,了解到比她所想象的更先进的工业体系,感慨道:“原来我是井底之蛙,坐在小井里沾沾自喜,以为做出了好产品,却没看到世界食品业的高科技管理、高科技机械,可以让产品更加精益求精。”


    可以说,臧健和的“商业经”是由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从决心扩大规模至今,臧健和对湾仔码头的设想一直很明确,那就是在速冻食品行业的深耕。


    另一条腿,国际企业的参与,则臧健和为了打开了技术大门,随后,湾仔码头开始占据上海、广州等内地市场,并且走出国门,研发出美国口味的炒饭和炒面系列。

    (来源:华尔街见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