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百科 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时间 贷款 费用 公司 银行 车辆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美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王跃文长沙开讲:到历史现场去 ——兼谈新书《走神》创作心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0:34:00    

    2025年5月17日下午,著名作家王跃文携首部历史文化随笔集《走神》,在湖南图书馆举办主题讲座“到历史现场去——兼谈《走神》创作心得”。在这场文化盛宴中,王跃文以“明辨”“深思”“照今”为脉络,带领读者穿越历史迷雾,直面人性本质,更在人工智能浪潮汹涌的当下,为文学与人文精神正名。

    △5月17日下午,湖南图书馆,王跃文的讲座座无虚席。

    历史现场:“明辨”“深思”“照今”的三重维度

    在“明辨”部分,王跃文以《走神》中的历史细节为引,带领读者“亲临”封建权谋的荒诞现场。他举例《大人们的坏脾气》中张之洞赴任山西巡抚时轿中酣睡的轶事:“若在慈禧面前,他可敢如此?”一针见血地戳破权力游戏的虚伪本质。

    进入“深思”环节,王跃文以《你的石头砸向谁》中“砸石问罪”的故事讨论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他坚定地说道:“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继承和创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同时代和人类优秀文明的碰撞中绽放出新的文明之花。”

    “照今”部分将历史与现实紧密勾连。王跃文以《贾府失盗之后》中贾政处理失窃案时“两面人”做派为例,指出官僚体系中的虚伪与保守至今未绝;又引《遥想当年高峒元》中晚清道士高峒元借“修仙”攀附权贵的闹剧,与当今“大师”充当政治掮客的现象形成跨时空呼应。“历史的吊诡在于,我们总在重复相似的错误。”王跃文直言,“若不能从历史中汲取敬畏,警钟终将变丧钟。”

    AI时代的人文焦虑:文学何以不可替代?

    面对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冲击,王跃文直言:“ChatGPT能精准模仿,却无法创造‘错误的诗意’。”他以《离骚》的遗忘与重读为例,指出文学的灵魂在于“不完美的人性体验”。

    AI的逻辑是计算,文学的逻辑是人心。王跃文认为,技术的冰冷恰凸显人文的珍贵。他提出“走神”的哲学意义:文学需要打破程式化思维,以自由的想象力触碰人性本质。

    对于AI可能取代人类创作的担忧,他给出笃定回答:“哲学与文学的逻辑起点是人,是人的困惑、痛苦与希望。只要人类还在呼吸,文学就永远是不可替代的‘灵魂手艺’。”

    《走神》:一部鉴古知今的通透之书

    《走神》是王跃文的首部历史随笔集,已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全面上市,并入选2024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年度档案。全书分为“大人们的坏脾气”“权杖与华表”“仁者·君子·凡人”三辑,收录三十四篇王跃文几十年来考查历史和思索人性的结晶之作。王跃文基于多年来对中国人文典籍及野史杂谈的阅读,撷取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轶事轶闻,生发思考或感悟,既有历史考问,又有人生哲思,更有时代回响,语言兼有古朴、雅致、清新、幽默等多种风格,读来益智、明理、养心。

    谈到书名“走神”,王跃文说:“‘走神’并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优势,它代表了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走神’让我能够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世界。”

    《走神》不仅是一部历史随笔集,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王跃文以笔为刃,剖开历史的肌理,让读者在古今对话中寻得敬畏与清醒。5月17日的长沙,一场关于历史与未来的对话,让读者们在“走神”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通心”时刻。

    通讯员 张文爽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