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百科 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时间 贷款 费用 公司 银行 车辆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美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食之花 何以在岭南盛开 (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5:16:00    

    岭南,五岭之南,《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今广东、广西一带。古人云: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因为峻岭阻隔,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形成了两方天地。在一些古籍中,这里被称为“烟瘴之区”“化外之地”,由此也成为韩愈、苏轼等古代官员的贬谪之处。

      然而,从他们的笔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流放生活并非全是苦楚。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似乎改变了很多人对岭南的印象。岭南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如海鲜、水果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岭南与周边地区乃至海外有着密切的交流,促成了兼容并包的饮食文化,从而对粤菜、桂菜等菜系的形成与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更让美食的繁花绽放至今。

    烹制讲究 腌法精湛

      唐昭宗时期的进士刘恂曾做过广州司马,卸下乌纱帽后,他觉得“上京扰攘”,并没有返回中原祖籍,而是寓居广州。虽然古籍中对于他的生平记录很少,但他用一部笔记——《岭表录异》,为读者呈现了唐末五代时期鲜活而丰富的岭南风物画卷。其中,与饮食相关的条目就有近50条,内容涵盖食材种类、烹饪方法、食物贮藏方式等。

      岭南地区四季常青,草木虫鱼、奇珍异物甚多,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刘恂来说是非常震撼和新奇的。因此在他的笔下,各类食材五花八门。仅仅是海鲜类就记录了跳鯅(一种海鱼)、嘉鱼、鲎鱼、黄腊鱼、竹鱼、乌贼、石首鱼、鳄鱼、海鳅鱼、紫贝、海镜、蠔(蚝)、虾、蟹、海蜇等30多个条目,对于它们的外形、味道、烹饪方法都作了详细介绍。另外,还有数量丰富的虫类。在生产力不太发达的古代,这些小动物也是岭南人眼中的美味,岭南茂密的森林成为捕捉虫类的绝佳地点。鲜美的蜂虫、可口的蚕蛹、吃起来咯嘣脆的水蟑螂、“美于牛肉”的蜈蚣,都是当时岭南人聚会必不可少的菜肴。而在众多虫类野味中,又以“蚁卵酱”最为珍贵。岭南蚁类极多,人们在土堆崖缝中搜集蚁卵,用清水洗净后,加上盐卤制成酱。《岭表录异》介绍,其味酷似肉酱,是不可多得的珍馐美味,“非官客亲友,不可得也”。

      除了食材丰富,岭南地区的烹制方法也十分讲究。据《岭表录异》记载,唐代岭南流行烧烤,比较有特色的如鸮炙:“鸮大如鸩……其肉美,堪为炙。”再如蚝炙:“蚝即牡蛎也……往往以斧揳取壳,烧以烈火,蚝即启房。挑取其肉,贮以小竹筐,赴墟市以易酒。肉大者,腌为炙;小者,炒食。肉中有滋味,食之即能壅肠胃。”还有黄腊鱼炙:“黄腊鱼,即江湖之横鱼。头嘴长而鳞皆金色,南人脔为炙嘉鱼。”最有名的是嘉鱼炙:“嘉鱼,形如鳟,出梧州戎城县江水口。甚肥美,众鱼莫可与比……每炙,以芭蕉叶隔火,盖虑脂滴火灭耳。”

      《岭表录异》记有两种烧制菜肴——烧石矩和烧瓦屋子。石矩是章鱼的一种,其形态特征表现为身体较小而脚部长。《岭表录异》写道:“石矩亦章举之类,身小而足长,入盐干烧食极美。”从中可以看出,石矩的食用价值很高,经过盐干烧制后味道更加美妙。瓦屋子是蚶的别名。该书介绍:“瓦屋子,盖蚌蛤之类也。南中旧呼为蚶子头。因卢钧尚书作镇,遂改为瓦屋子。以其壳上有棱如瓦垄,故名焉。壳中有肉,紫色而满腹,广人尤重之,多烧以荐酒,俗呼为天脔炙。”石矩和瓦屋子红烧食用,味道都很鲜美,但当地人更喜欢将瓦屋子作下酒菜享用。

      螃蟹的吃法也有记述,而且是好几种做法。例如,水蟹要“淡煮,吸其咸汁下酒”,黄膏蟹需“加以五味,和壳博之”,赤蟹则要“淋以五味,蒙以细面为蟹饪”。鱼生亦有记载:“魿鱼,如白鱼,而身稍短,尾不偃……多为脍,不腥而美,诸鱼无以过也。”还有虾生、水母生等,这些海鲜甚至生猛到“就口跑出,亦有跳出醋碟者”。

      蒸和煮均要用较多的水,不同的是前者食材不需要入水,而后者需要。《岭表录异》记述鲳鱼“肉甚厚,肉白如凝脂,止有一脊骨。治之以姜葱,缹之粳米,其骨自软,食者无所弃”。缹就是蒸,鲳鱼肉质白嫩,只有一根脊骨,烹制时加以姜葱,和粳米蒸熟,连同鱼骨均可食用。由此可见,当时岭南人对于食物的处理和烹饪技巧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岭表录异》还记录了很多有趣的饮食风俗。比如容州(今广西容县一带)南部土风,好食水牛肉,或炰(即把带毛的肉用泥裹好放在火上烧)或炙(即烧烤)。肉吃完后,将牛肠胃中尚未完全消化的草料掏出,佐以盐、酪、姜、桂等调料,名曰“圣齑”,这与如今黔东南地区的牛瘪非常相似,或许就是牛瘪的前身。

      《岭表录异》也收录了一些食物贮存方法。水产和蔬菜容易腐烂变质,若要长时间存放,则必须对其进行腌藏加工。唐时岭南人已经积累了一些食物贮藏的经验,最常见的就是用盐腌藏。如盐藏鹅毛脡,《岭表录异·补遗》云:“鹅毛脡,出海畔恩州,乃盐藏鱊鱼儿也,甚美。其细如毛白,故谓之鹅毛脡。”鹅毛脡是一种经过腌制的鱼制品,细白如鹅毛,味道鲜美。制作鹅毛脡时,需要使用约一斤的小鱼,其细嫩程度令人赞叹,甚至超过了千头鱼的细腻。

      把鲜肉晒干加工成肉干,也是传统的食物贮存方式之一。《岭表录异》中记载石矩、蜈蚣、乌贼等均可晒制成干肉。岭南人甚至将晒干制成的乌贼鱼脯贩卖至江南,江南地区的人们也喜享用。据《岭表录异》记载:“乌贼鱼,只有骨一片……或入盐浑腌。为干,槌如脯,亦美。吴中人好食之。”这些充满古人智慧的食物贮存方法,不仅体现了当时岭南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也给今人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主食多样 饼类丰富

      唐时岭南人的主食主要以稻米为主。不过,随着粟、麦、薯蓣等农作物的推广种植以及受北人南迁的影响,唐代岭南的面类主食也较为普及。

      唐中晚期中原战乱频繁,北人陆续南迁,从而带来新的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同时政府也加强对岭南农业的开发。例如唐贞元二年(786年),李去思任容州刺史,“开置屯田五百余顷,以足军实”。农田规模的扩大,加之牛耕技术的推广,水稻产量有了一定提高。唐代岭南部分山区不适宜种植水稻,为了弥补农作物上的不足,当地政府鼓励百姓植麦。韦丹任容州刺史时,在当地“教民耕织……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小麦本为北方旱地农作物,移植到岭南山区,虽有地理环境的适应性问题,但韦丹试种成功,这有助于北麦南种技术在当地传播。到了五代时期,小麦在岭南已有规模化种植。

      此外,豆、粟、荞麦等杂粮也在岭南试种成功并逐步推广,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地主粮水稻的不足,有利于保障主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应对灾害危机。《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海南崖州(今海南三亚崖州区)“十月作田,正月收粟……收稻再度”,反映出唐代岭南粟、稻并种的农业结构,并且已经实现了一年两熟。

      岭南人还根据生态环境广泛种植一种山地农作物——薯蓣,也就是现代人们常吃的山药。

      薯蓣是一种耐旱能力强、适应性强、生产技术要求低、产量高的草本植物,地下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糖分,可当杂粮食用。东汉杨孚《异物志》载:“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这里的甘薯并非番薯,指的其实是薯蓣。东汉时期,岭南人已经能培育出个头大、肉质白嫩的薯蓣了,并且将其当作重要主食食用。唐五代时期,岭南地区广泛种植薯蓣以供食用。唐末段公路《北户录》载:“(当地人)采薯为麻饼,绝宜人,味极芳美。”宋初陶谷《清异录》称:“岭外多薯,间有发深山邃谷而得之者,枚块连属,有数十斤者,味极甘香,人多自食,未尝货于外。”这些史料表明,当时薯蓣多在岭南山区种植,且味道甘香芳美,食用相当普遍。

      为适应生态环境的需要,唐代岭南地区形成了以水稻为主粮,粟、麦、薯蓣等为杂粮的主食体系。岭南人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地形,大规模开发水田与旱地,以维持生计和繁衍,彰显其劳动智慧。

      由于小麦等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唐代岭南地区面食种类也丰富起来,尤以饼类食品最盛。《北户录》中记载当地饼类食品种类众多,有薄夜饼、曼头饼、雀喘饼、浑沌饼、夹饼、水溲饼、束皙饼、截饼等。

      饆饠是唐人喜爱的面食之一,亦称毕罗,是一种包有馅的油炸饼,两边开口,多以肉或蟹黄做馅,有时也会加入水果馅。在当时,樱桃饆饠风靡长安城;而在岭南的广州城,蟹饆饠名噪一时。《岭表异录》中就载有蟹饆饠的做法:“赤蟹,母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黄,肉白如豕膏,实其壳中,以蟹黄淋以五味,蒙以细麦,为饆饠,珍美可尚。”

      餲餬在当时的广州城也十分流行。餲餬又称餲饼,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外形如同蝎子一样一节一节的,有点像现在的“毛毛虫面包”。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岭南地区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面食——桄榔面。桄榔是一种热带棕榈科植物,树中含有大量淀粉,可用来制作面食。《岭表录异》载:“桄榔树生广南山谷,枝叶并茂,与枣、槟榔等树小异……此树皮中有屑如面,可为饼食之。”桄榔面和以牛奶食用,味道鲜美。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南海县有桄榔树,峰头生叶,有面。大者出面,乃至百斛。以牛乳啖之,甚美。”

      不过,未经加工的桄榔面是苦涩的。白居易曾在《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中说: “面苦桄榔裛。”他的好友元稹在《送岭南崔侍御》中也感叹桄榔面的口感:“桄榔面碜槟榔涩,海气常昏海日微。”桄榔面碜涩难咽,需要经过多次溲制,方可去除苦味。晚唐诗人皮日休《寄琼州杨舍人》云:“清斋净溲桄榔面,远信闲封豆蔻花。”描写的是海南杨舍人用洁净的水调和桄榔面制作成素斋食用,可见当时桄榔面已经成为岭南人生活中的常见食品。

      此外,水稻磨成米粉也可以做成饼,即米饼。据《北户录》记载:“广州南尚米饼,和生熟粉为之,规白可爱,薄而复韧。”米饼是线状米粉的前身,因美味而颇受人们欢迎,当时被称为“食品中之珍物也”。

      (王宁 综合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