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们看视频,只要在清晰度之间做选择。但现在除了画面,我们连声音格式都可以自由选择——打开音质选单,立体声、沉浸立体声、杜比全景声、Audio Vivid 等选项「琳琅满目」。
但这还没完,在前段时间结束的 WWDC 2025 分论坛中,苹果还发布了一个全新的声音格式——ASAF,准备带着自己的 Apple Vision Pro 在空间音频领域「分一杯羹」。
图片来源:Apple
ASAF全称为Apple 空间音频格式 (Apple Spatial Audio Format, ASAF)。和杜比「走得很近」的苹果,又能否凭借ASAF在音频领域体现出自己的影响力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ASAF 并不是和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分发格式」,不存在说你下载一首后缀为「.ASAF」的歌曲这种情况。ASAF 是一个面向音频行业的制作格式,面向的音效师等音频「行业用户」。
音乐人或音效师在录音、混音时,处理的工程文件有很多「终端消费者」(听众)不需要接触的部分。比如杜比提出的杜比全景声和华为提出的 Audio Vivid,在制作时就脱离了「声道」的概念,直接以「对象+方向」的矢量模式制作。这些原始工程文件太复杂、太大,不能直接拿来播放,最后需要输出成适合分发的格式。
而 ASAF 就是苹果提出的一种专门为「空间音频」准备的制作格式。根据苹果的介绍,ASAF 比传统音频格式,在「空间感」和「方向感」方面有更多的制作空间。换句话说,ASAF 不直接影响你用什么设备听,但 ASAF 的出现,可以给音频制作带来全新的生态。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苹果这样的「终端硬件」品牌,要大费周章,去推出一个面向行业「生产」的空间音频格式呢?
从 ASAF 的定位来看,苹果显然不是只想做一个「空间音频播放器」,而是打算从源头改变整个空间音效的制作流程——这其实和近年来苹果反复提到的「端到端体验」理念密切相关。
回顾苹果过去在内容分发、或者说出版业务中的重要节点(iTunes、Apple Music、beats One Radio、Apple TV+),打通从内容制作、格式标准到硬件播放的整条链路,掌控内容「从制作到消费」的每个环节,一直是苹果的终极目标。2025 年 6 月底上映的 IMAX 巨作《F1: 狂飙飞车》,就由苹果在 5 年前(2019 年 10 月)创立的自有制片工作室 Apple Studio 出品。
而 ASAF 的推出,目的正是把空间音效的制作环节标准化、简化,为苹果自己的硬件生态提供更好的内容源,也让更多创作者可以简便地创作高质量空间音频内容。
图片来源:海思
在影视音频制作领域,目前可选的声音格式并不多:IMAX 12CH(IMAX 影院声音格式)、杜比全景声(杜比影院标准声音格式)这两大技术已经实质性统治了传统院线制作的声音板块。而在广播音频领域,也只有华为凭借「HDR Vivid」「Audio Vivid」这两项技术突破了行业巨头的封锁,以国产标准的身份进入影视制作的全球舞台。
也正因如此,雷科技对 ASAF 现阶段的发展仍持有怀疑态度:向「内容创作者」而非「内容消费者」推广新技术是一项门槛极高的挑战,这意味着创作者必须舍弃已经成熟的制作体系,用一套相对陌生的制作模式去进行「千万美元」级别预算的大项目。
或者用大家更好理解的话来说,让专业创作者「尝鲜新技术」,就像给所有 ATM 机都安装最新的测试版 Windows 11 一样冒险。
再说了,在内容消费端,内容分发平台割裂、播放体验不一致,也影响了消费者对空间音频的整体认知。以国内视频平台为例:即使是同一电视剧,在 iOS 上支持杜比全景声、在鸿蒙手机上支持 Audio Vivid、在 Android 手机上支持视频软件自己的立体声格式,这种情况仍相当普遍。而这种不统一、不稳定的体验,也将 ASAF 的吸引力带来负面影响。
退一步讲,苹果推出 ASAF,其实还是不愿意放下「行业梦」,希望从创作源头着手,把音频行业从传统声道混音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并将「行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从近几年常见的「制作端-消费端-制作端」的内部正循环现象来看,如果苹果未来能继续推出类似《F1:极速狂飙》这样的银幕巨作,以身入局推广 ASAF 格式,并苹果自己的音乐、影视平台内容生态,未来说不定还真能率先在「空间音效」赛道中打出自己的影响力,把碎片化的行业标准收拢起来,形成一个可复制、可扩展的闭环系统。
不过对你我这样的消费者来说,ASAF 作为一个制作格式,和我们的距离还是有些「遥远」。在雷科技看来,ASAF 最有可能影响的,其实是那些原本就与「空间感」密切相关的消费场景,比如电影电视剧、音乐、甚至是游戏。
但当前多数消费者对音效的选择,高度依赖于内容平台与播放设备,比如 iPhone 配合 AirPods 听杜比全景声、Pura 80 配悦彰耳机听 Audio Vivid。如果 ASAF 也走「苹果生态内循环」的老路线,那么它带来的体验提升必然只能停留在 Apple Vision Pro 这样的苹果硬件生态内,对苹果「进军行业」的帮助相当有限。
作为对比,华为提出的 Audio Vivid 强调了与芯片厂商、电视厂商、内容平台的协同开发。而不同的推广路径带来的结果相差巨大:
HDR Vivid、Audio Vivid 已经入选国内广播行业标准,除了华为自己的硬件外,国内主流电视、手机也能享受到 HDR Vivid、Audio Vivid 的优秀体验。也正因 HDR Vivid、Audio Vivid 的开放路线,在极短的时间里,华为推出的这两项标准在国内已经拥有和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分庭抗礼的行业地位。
归根结底,如果苹果希望 ASAF 能真正影响终端消费者的体验,就必须跨出内容生产端的框架,在标准开放性上展示出更多的努力。不然,即使 ASAF 拥有再先进的空间信息还原能力,也很难摆脱消费者「听不了」「听不出」的尴尬局面。
成也苹果生态,败也苹果生态;ASAF 是苹果重构空间音频生态的野心起点,但若不走出自有闭环,那对消费者而言还不如杜比音效、Audio Vivid 来的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