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近日,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工作组召开第二次组长会议。下一步,要继续积极发挥部、行联合工作组机制作用,深化合作,加强协同,持续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共同保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更好落地见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正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增长良性循环。从今年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来看,通过一系列结构性调整和增量投入,已显著加大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这标志着我国财政政策正在从过去偏重于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更加注重人力资源投资和民生保障的战略转型。
首先,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规模与占比双提升。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年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1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三项支出分别增长9.8%、5.7%、5.3%,增速均明显超过整体财政支出水平。这三项民生支出合计近6.5万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40%;如果加上社区服务等支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已经超过47%。意味着近半数财政资金已直接用于民生保障,充分体现了政策向民生的转变。
今年财政支出在民生领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协同配合,通过合理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确保民生政策有效落地。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民生保障,今年转移支付预算超过10万亿元,重点加大对教育、卫生健康、社保、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持,强化各地基本民生财力保障。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加大,持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彰显了财政政策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其次,民生补贴政策精准投放、直抵目标群体,展现出显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育儿补贴、消费贴息、公共服务减免等“真金白银”的方式,政策直接惠及育儿家庭、老年人及青年群体等特定对象,有效减轻家庭在生育、养育、教育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成本压力。这一系列举措增强了民生政策的靶向性与民众获得感,也深刻体现了财政政策坚决兜牢民生底线的政策导向。
今年以来多项民生补贴政策相继落地。今年开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为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每年3600元/孩的免税补贴,中央财政首年安排资金约900亿元,直接减轻生育负担。免费学前教育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惠及约1200万儿童,覆盖公、民办及城乡幼儿园。青年就业支持政策力度加大,对吸纳16~24岁失业青年的企业发放每人不超过1500元的一次性扩岗补助,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再次,创新实施财政贴息促消费政策,拓展扩内需、惠民生新路径。今年加大财政贴息等政策工具的使用,有效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全力激发国内消费潜力。该政策采用“小额普惠+大额定向”相结合的模式,既覆盖日常小额消费,也精准支持汽车、养老、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大额消费,实现了普惠性与定向性的有机统一。这一创新举措拓展了惠民生新路径,推动消费扩容提质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财政贴息政策注重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在需求侧,8月中旬财政部等部门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首次以中央财政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涵盖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和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在供给侧,发布了《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对八大消费领域服务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促进供给能力提升、优化消费服务环境。两项政策协同作用,共同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我国宏观政策将持续保持积极取向,致力于在总量层面托底总需求、推动价格温和回升、确保经济回升向好,同时在结构层面促进供给优化、加强民生保障。未来财政政策有望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持续完善以育儿补贴、托育服务等为核心的生育支持体系,不断扩大消费刺激政策的覆盖范围与作用对象。并通过“精准施策、分类扶持”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实现促消费、惠民生与稳增长的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