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山东墨龙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1000万元至1300万元,同比断崖式下滑92.36%至94.12%。
公司解释净利润暴跌源于上年同期出售两家子公司股权产生的“一次性投资收益抬高了对比基数”。在非经常性收益的“水分”被挤出后,这家十年九亏的能源装备企业正努力向市场证明其核心业务复苏的可能。令人意外的是,2025年以来,山东墨龙股价累计涨幅已超110%,市场反应与业绩表现形成巨大反差。
来源:公司公告
公司总部位于山东寿光的山东墨龙成立于2001年,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主要从事能源装备行业所需产品的设计研发、加工制造、销售服务与出口贸易。作为一家具有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在去年2月份迎来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山东寿光金鑫投资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输血”的山东墨龙,近年来的日子并不好过。
山东墨龙本次公告中的一组数据似乎传递出积极信号,报告期内,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为0—300万元,实现同比扭亏为盈。公司将此归功于订单充足、产销量大幅增加、产能利用率提升以及产品毛利率同比大幅增长。同时,成本管控措施也初见成效,降本增效效果显著。
表面看,山东墨龙的主营业务正在好转。但将时间线拉长,公司面临的深层问题便浮出水面,过去十年中,山东墨龙的扣非净利润有九年均为负值。这种依赖非经常性收益维持报表盈利的模式已成为公司顽疾。2021年至2024年,公司连续四年净亏损,金额分别高达3.68亿元、4.25亿元、5.67亿元和4369.98万元。
2025年一季度财报已显露端倪,尽管营收同比增长50.51%至2.91亿元,但扣非净利润仍亏损491.31万元。公司核心业务长期无法自我造血,导致其不得不持续通过资产出售等非常规手段维持报表平衡。
财务结构的不健康进一步加剧了山东墨龙的经营压力。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已高达79.59%,这一数据自2021年起持续攀升。
高负债率如同一把悬顶之剑,给山东墨龙带来多重压力。首先是高额利息支出蚕食利润,财务弹性降低,抗风险能力减弱。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财务费用达到1951.87万元,其中利息费用高达2047.76万元。在盈利能力本就脆弱的情况下,这些刚性支出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在合规管理方面,山东墨龙同样遭遇严重挫折。2025年4月,山东墨龙及相关责任人因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不准确被山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事件源于公司2025年1月披露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当时预计全年净利润为盈利4700万元至6000万元。然而仅两个月后,公司发布修正公告,将预计净利润大幅下调至亏损3500万元至4500万元。
最终年报显示,2024年度公司实际亏损4369.98万元。如此剧烈的业绩预测“变脸”,不仅引发监管处罚,更严重削弱了市场对公司的信任基础。
董事长韩高贵、财务总监朱琳、董事会秘书赵晓潼作为主要责任人被点名批评。公司治理和财务内控的缺陷由此暴露无遗,投资者关系管理遭遇重大挑战。
值得关注的还有公司现金流与利润的显著背离。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惊人地增长了14399.50%。但这主要源于收到2024年出售子公司形成的被动财务资助款项,并非来自主营业务创造。这种现金流改善不具备可持续性,只是资产出售的一次性效果。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较上年末增加33.69%,存货规模上升至4.48亿元,这些指标反映出经营质量仍有隐忧。
研发投入方面,公司一季度研发费用为231.4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263.39万元略有下降。在能源装备技术迭代加速的竞争环境下,研发投入的减少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二级市场对山东墨龙的态度却显得异常乐观。山东墨龙2025年以来股价111.15%的涨幅,与基本面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背离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业绩改善的预期,也暗示市场可能低估了公司结构性问题的严重性。
山东墨龙在本次公告中强调的订单充足、产销量增加、毛利率提升等积极因素,成为支撑市场乐观情绪的主要依据。作为能源装备制造与服务商,公司拥有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80余项,山东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技术积累构成一定竞争优势。
2025年一季度营收增长50.51%的表现,确实显示市场对公司产品的需求在恢复。产能利用率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毛利率的同比大幅增长,都为主营业务扭亏提供了可能。
但订单增长的可持续性仍存疑问。能源装备行业受国际油价波动和政策影响显著,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埋下回款风险。公司实施的降本增效措施初见成效,一季度管理费用大幅下降76.35%,显示出内部管理的优化。但这些改善是否足以扭转十年九亏的经营颓势,仍需时间检验。
此外,资产负债率高达79.59%的财务结构,十年中有九年扣非净利润为负的业绩记录,以及因业绩预告“变脸”遭监管警示的合规瑕疵,构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经营鸿沟。当非经常性收益的帷幕落下,核心业务能否真正扛起盈利大旗,将是决定这家老牌制造企业命运的关键。
风口财经记者就经营性现金流能否覆盖债务及公司未来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盈利规划等问题致函山东墨龙,截至发稿尚未得到有效回应。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宋光耀)
编辑:宋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