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百科 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时间 贷款 公司 费用 企业 银行 万元 车辆 美国 自己的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未来科学大奖”走过十年!跨越科学边界,连接科学探索与公众认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6:06:00    

    在探索真理的漫长征途中,总需要一群执灯者——他们以基础科学为炬,照亮人类认知的边界。

    7月,上海,这座创新、开放与梦想之城,在世界会客厅迎来了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盛会不仅云集了16位历届获奖人亲临参与,还汇聚了十多所顶尖高校校长等教育界“掌灯人”。

    这场打破学科壁垒的盛宴,让深奥前沿研究与公众认知在“科学进行时”中激烈碰撞,也让人们看到,我国的科学家们在思考什么。

    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现场

    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学大奖

    2015年1月20日,未来论坛诞生。成立大会上,两个看似没多大联系的群体聚在了一起:一边是成果斐然的著名科学家;另一边是精明能干的成功企业家。这场会议发起了一个倡议: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学大奖。

    一年后,单项奖金达100万美元的“未来科学大奖”问世。国际顶刊《自然》杂志称其为“中国诺贝尔奖”。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杨学明介绍,大奖是由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世界级科学大奖,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

    迄今,共有39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荣登领奖台。每一位科学家的工作,都切实给人类带来了变化:卢煜明教授开创的无创产前DNA检测,全球每年有上千万孕妇会用到这项技术;马大为教授研发的催化剂,世界各地制药工厂都在使用……

    更令人欣喜的是,提及世界级科学大奖,人们不再只想到百年长青的诺贝尔奖——这十年间,企业设立民间科学奖项蔚然成风,形成了一股激励科学创新的社会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杰

    形成尊重科学精神的氛围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未来科学大奖的章程和评选制度是参照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知名大奖设立的。

    起初,未来科学大奖创始科学委员会讨论了很久:大奖的定位到底是颁发给中国科学家,还是全世界的科学家?是终身成就奖的性质,还是优先支持年轻人?最终决定,不限获奖人的国籍,但是他们的获奖工作必须是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的。特别是,第一年启动大奖评审的时候,评审章程的每一条都是科学家们亲自修改的。

    获奖者们感慨,十年耕耘,大奖见证了中国基础科学从学习追赶迈向并肩前行的蜕变,更促进了尊重科学精神氛围的形成。站在新起点,更要看见那些定义未来的思想光芒——因为它们不仅关乎实验室的突破,更关乎我们如何以科学精神滋养下一代,让文明的火种永续传承。

    “明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获奖科学家将与青少年互动,让科学的种子在年轻人中生根发芽。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科学精神薪火相传。”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丁洪透露。

    科学家在关心哪些“未来”

    真正的未来科学,始于对未知永恒的追问,成于人类智慧共同体勠力同心的不懈求索。

    2025年,中国科学家都在关心什么?

    就在前两天,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发布了10个前沿科学问题、10个工程技术难题和10个产业技术问题。

    基于临床和多组学大数据的新药研发体系、卫星遥感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与产业化应用……记者梳理发现,这30个问题难题中,很多都是人工智能与各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生命科学专场研讨会对话环节

    而在今天的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上,科学家们同样探讨了很多大众都关心的话题——

    “未来在肿瘤领域可能出现哪些突破?”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管坤良说,一是肿瘤的早期诊断,二是免疫治疗,“在我们有生之年,肿瘤有望变成可以治疗的慢性病。”

    “面对AI对生命科学的影响,我们应该做出怎么样的战略部署和前瞻布局?”

    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表示,在座的有很多上海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你只要有批判性思维、有好的基础研究的训练,你总能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彼此之间多合作些,课题组长多合作些,跨学科交流多一些,让AI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我们想得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