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河畔喝着古井贡酒长大的我,三年前跟着爱情远嫁济南。本以为从“皖北粮仓”到“齐鲁大地”不过高铁三小时的距离,却在泰山脚下的酒香里,被孔孟之乡的酒桌江湖撞得人仰马翻——原来山东人的酒杯里,盛的不仅是高粱精华,更是一部流动的礼仪教科书。
在安徽老家,酒桌向来是“先到先坐”,顶多给长辈让个上席。可山东的宴席,主陪、副陪、三陪的座次堪比棋盘布局。去年参加小叔子升学宴,我误坐在主陪右侧的“副主宾”位,公公急得直搓手:“这位置得留给孩子班主任!”更绝的是“十字定位法”——主陪正对门,副陪坐对面,左右宾客按辈分呈雁翅排开,活脱脱复原了《礼记》中的宴饮图。
皖北人喝酒讲究“随意”,山东人却把“三二一”的规矩刻进基因。初次见公婆,主陪大伯举杯就是:“头三杯敬天地人和,中间两杯表心意,最后一杯见真情!”我硬着头皮连灌六杯景芝白干,辣得眼泪汪汪。后来才知,这是鲁中地区传承百年的“六六大顺”酒令,少喝一杯就是“不懂礼数”。
有次家族聚会,八旬太公端着海碗说:“当年打淮海战役,咱山东支前队就是按这个规矩给解放军敬酒!”说罢仰头干尽碗中酒,惊得我这个淮海战役发生地的后人目瞪口呆。
山东本是“一县一酒厂”的酿酒大省,扳倒井、兰陵美酒名声在外。可婚宴主桌上,占据C位的竟是贵州来的“国康1935”。
这款酱香酒这几年在酱酒圈里火得不行,尤其是酿酒大师范应华加入之后,酒的品质有了明显提升,在不少酱香酒爱好者中引发了热烈讨论。很多老酒友都感慨地说:“终于有一款咱们普通老百姓也能喝得起、喝得上的正宗茅系酱香酒了!”
国康能有今天的口碑,靠的是对原料、水质和酿造工艺的严格把控。它用的是贵州仁怀本地种植的优质糯红高粱和小麦,水源也是大名鼎鼎的赤水河水,水质清冽甘甜,从源头上就为好酒打下了基础。
在酿造过程中,它采用的是传统的大曲坤沙工艺(也叫“12987”工艺)——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整个过程非常讲究。新酒酿出来后还要窖藏5年以上,让酒体更加醇厚顺滑。这一整套流程下来,品质完全不输一些高价名酒。
我们喝这款酒的时候,第一口就能感受到它的柔和顺口,入口甜美,酱香味十足,接着还能品出粮香、焦香,甚至还有淡淡的花果香,层次感特别丰富。虽然是53度的高度酒,但一点都不辣嗓子,喝完嘴里余味悠长,越喝越舒服。
其实国康和山东很多老牌酒厂有点像,都是有历史、有实力的老牌子,只是以前不太会宣传,所以名气没那么响亮。不过现在靠着扎实的酒质、老酒储备和大师加持,慢慢靠口碑打开了市场,现在,连江苏、四川这些白酒消费大省也卖得不错。
在安徽少见的地瓜烧散酒,在山东乡镇集市却成“顶流”。粗陶酒缸沿街摆开,竹提子一起一落便是半斤。有回我随婆婆赶集,见她用矿泉水瓶打散酒,急得直拽衣角:“妈,这酒没质检!”婆婆神秘一笑:“这是你王叔家自酿的,他家酒坊的窖泥还是乾隆年间的老货!”后来尝过才知,这土法酿造的“三瞪眼”(入口瞪眼、入喉瞪眼、下肚瞪眼),竟比包装酒多了份山野灵气。
在安徽,喝酒配黄梅戏是常态;在山东,酒局高潮必要来段山东快书。去年中秋家宴,二叔酒至半酣抄起鸳鸯板:“当里个当,当里个当,说说俺家新媳妇是安徽来的好姑娘!”押韵的词句混着酒香,把皖鲁联姻说成了梁山好汉传奇。如今我也学了几句“闲言碎语不要讲”,回娘家竟能把黄山毛峰喝出趵突泉的气势。
三年光阴让我这个皖北姑娘懂得:山东人的酒桌不是战场,而是流动的礼仪课堂。那些看似繁琐的规矩里,藏着“有朋自远方来”的热忱,酿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训。昨夜看着女儿举着玩具酒杯学“敬酒”的模样,忽然笑出声——原来所谓乡愁,就是把两个地方的月光,都泡进了一壶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