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这深刻揭示了民生改善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民生领域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机会。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能增进民生福祉,而且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将民生改善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互为支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理念不仅明确了发展的价值导向,更揭示了民生与经济的协同机制。民生改善通过提升人力资本、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高质量发展又为民生福祉提供物质保障,形成良性循环。
建设幸福龙江,就是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消费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又依赖于民生的改善。通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高质量发展。
将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紧密相连,既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能为经济增长开拓新路径,培育新动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黑龙江在提升公共服务方面,通过教育与医疗资源优化、养老与社区服务创新等方式,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同时间接促进消费,增强劳动力市场活力。在文旅与产业融合方面,通过冰雪经济与创意设计驱动文旅消费,同时聚焦产业集群与就业联动,激活消费与就业。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方面,实现交通与城市功能升级,提升城市宜居性,不仅提升居民获得感,更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等路径,将民生红利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实践表明,民生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民生改善不仅能释放消费潜力、培育新业态,更能通过产业链延伸形成经济新增长极。
数字化在实现民生经济协同发展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可汇聚海量民生数据,经分析挖掘,精准识别民生需求,提高政策有效性,让民生资源真正惠及所需群体。数字化手段不仅解决了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而且通过数据赋能实现政策精准滴灌,确保民生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让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有助于提升群众满意度和政府服务效能。
大数据技术在优化民生资源配置中能发挥关键作用。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能精准把握民生需求与资源分布状况,助力政府科学决策,合理配置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能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的高效流通与共享,避免资源浪费,促进民生与经济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社会效益。
民生与经济协同发展并非简单的资源再分配,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将社会需求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制度设计层面,建立民生支出绩效评估体系,将就业带动率、产业关联度等经济指标纳入考核。在人才支撑层面,实施民生经济人才培育计划,每年培训基层治理、健康管理等专业技能人才。这些制度安排可有效解决民生投入的可持续性问题,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未来,随着数字化治理、绿色经济等新要素的融入,将进一步释放民生经济的乘数效应。
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只有牢牢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才能在改善民生中培育新动能,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