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百科 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时间 贷款 费用 公司 银行 车辆 企业 万元 自己的 美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活了7年!生命最后的十三年:一位骨髓纤维化患者与命运的抗争之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4:15:00    

    “要是没有遇到许主任,我弟弟的生命会更难熬。”2025年3月23日,67岁的林先生在经历了13年与罕见血液病的缠斗后,最终因肺部感染引发的“白肺”离世。当姐姐们最后一次握着他因常年输液布满针孔的手时,这个曾被多家医院认定“生存期不足五年”的男人,被大家庭的温暖、医生的用心照护,用超乎医学预料的坚持,写下了一段关于生命韧性的故事。

    家属给许主任送来锦旗

    血色十三年:从“血小板异常”到每周输血求生

    2012年年初,林先生出现发热、盗汗、乏力,一开始还以为只是普通感染,服用药物后,症状并没有减轻。在医院继续检查,发现血常规结果异常,症状持续一周后,在广州某家医院确诊为“骨髓增殖性疾病”。

    “这是一种可发展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疾病,晚期合并贫血,继发器官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全身器官衰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许剑辉介绍,其中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患者逐步处于造血衰竭的状态,对输血需求特别强烈,需要定期输血才能维持生命。

    如果不输血,林先生就会感觉特别疲劳,乏力。“他自己连上洗手间都不行,全身无力,在家走几步都会气喘、脚疼。为了减轻疼痛,他什么药都用过了,有时候不得不用热风筒吹一下脚,觉得好一点,他痛得窝在沙发里瑟瑟发抖,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林先生的大姐说。

    这个被医学界定性为“平均生存期五年”的疾病,在最初四年尚能用药物控制。但随着病情向骨髓纤维化加重,他的造血系统逐渐崩溃,血红蛋白值一度跌破20g/L——这是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的危险信号。

    “拼血”求生:一个大家庭的互帮互助

    关关难过,关关过。每次血红蛋白掉到极度危险时,全家就经历一次心惊胆战的拼血总动员,一大家族人一起想办法。据记者了解,林先生六个兄弟姐妹,平时大家族聚在一起就是20多人。“我们一家人平时关系就很好,自从弟弟生病后,一家人都是出钱出力给他足够的支持。”为他到处拼血:林先生妻子一早就到医院挂号开输血单,三个姐姐轮班陪护,侄子发动同学互助献血。最艰难时,他们需要辗转到顺德三家医院“拼凑”救命血。

    大家庭的温暖给了林先生足够的安慰,这也给了他一点点战胜疾病的信心。一天一天,他竟然安全度过了5年。这可是医生口中那个平均生存期啊!

    2018年后,林先生的治疗进入艰难时刻。“哪怕给一点点也好,1个单位的红细胞输注都可能保住他的命。”林先生大姐说,在医院用血很难,因为也有很多患者的血红蛋白比他还要低,怎么办?

    林先生辗转到珠江医院就医后,许剑辉就开始关注到他。“每次遇到危急情况,输血科都会尽力为这个特殊病例预留‘一线生机’。”

    然而,需要应对的危机仍远不止如此。2023年中患者出现髓外造血组织压迫神经痛彻夜难眠、2024年夏又出现感染性休克被推入ICU,许剑辉未放弃患者,始终和林先生家人保持联系处理并发症。此时大家庭的团结再次给了林先生以支撑,经历数个科室治疗辗转,终于转危为安。“如果没有许主任,我弟弟这一次肯定过不了关。”谈及此事林先生大姐如是说。

    时常安慰:在医学边界守护生命尊严

    面对晚期患者,这位血液科专家选择“不完美的坚持”:当移植希望渺茫时,转而专注控制感染、缓解疼痛;当胸水压迫呼吸,立即联系穿刺引流,减轻症状,让患者没有那么难受,也让家属没有那么难过。“哪怕多争取一天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就是医学的价值。”

    正如特鲁多医生的那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目前,世界上很多医生一直在践行着这句名言,以表达对《医学生誓言》的承诺。当医学由过去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如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我们已经清晰认识到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躯体上疾病的治愈,心理上的照护更重要!

    2025年3月23日,林先生肺部感染再次发作,走得很平静。全家人也并没有那么的悲伤,“因为大家已经努力了13年,弟弟比大多数这个疾病的患者都活得久。多活了7年,所以我们要感谢许主任。”林先生的二姐说,“我弟弟非常坚强,求生意识很强,他明白这个病无法治愈。所以,也非常乐观,稍微舒服一点,只要不是太辛苦,他都带着微笑与我们聊天。”

    在医学尚未攻克的疾病面前,这个故事让我们看见:当现代技术触及天花板时,医者不放弃的努力、家人不离不弃的守候、患者不妥协的信念,依然能编织出超越统计数据的生命奇迹。许剑辉主任对记者坦言,“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患者有继续生活的勇气,那么这也是我们作为从医者的一点价值。”

    文、图|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韩羽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