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鸡百科 手机版
  •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 时间 贷款 公司 费用 银行 企业 车辆 万元 美国 自己的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相约博物馆 | 方寸之间 廉意深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4:41:0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羊续悬鱼”邮票。中:“包公掷端砚”邮票。 右:“不贪为宝”邮票。资料图片

    邮票,曾是书信时代连接你我的纽带,今天,当提笔写信的人越来越少时,仍有人痴迷邮票,看重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邮票在方寸之间,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展现世间万象。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清风万里——中国古代廉洁文化”,其中展出了多张邮票,请随我们欣赏邮票,了解它呈现的廉洁故事。

    不贪为宝 史官拒玉

    2018年6月,中国邮政发行了《清正廉洁(一)》特种邮票,共四枚,选取了从先秦到明清的四个流传广泛的廉洁故事,设计者是画家胡博综先生。

    “不贪为宝”就是这套邮票中的一枚,讲的是春秋时代宋国贤臣子罕的故事。邮票中可见一个穿着朴素的灰色衣服的人,肩上背着白色包袱,向对面穿暗黄色衣服的人献上一件礼物,对方做出摆手拒绝状。穿着暗黄色衣服的是子罕,他拒绝的是一块世所罕见的美玉。

    《左传·襄公十五年》说,宋国有一个人偶然得到了一块美玉,打算献给子罕,却遭到了拒绝。献玉人疑心是不是子罕嫌弃这块玉不好,告诉他已经问过玉工,玉工说经过雕琢后会是一块美玉。

    子罕听罢,将自己拒绝的原因直接告诉献玉人:“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子罕以清白不贪的品质为宝,献玉人以美玉为宝,若是子罕接受了美玉,献玉人失去了自己的宝,子罕清白不贪的品质被玷污,也失去了自己的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珍视的宝为好。

    献玉人向子罕庄重地行稽首礼,将自己另一个顾虑说了出来,他随身携带美玉,恐怕在回家的路上遭人惦记,有性命之虞。子罕将他安顿下来,请玉工雕琢后卖了个好价钱,将钱给了他,献玉人这才平安返乡。

    《吕氏春秋·异宝》对于子罕以不贪为宝有一段精彩的评论:“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觕(粗浅之意),其所取弥觕。”让贤者在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中选择一个,贤者会选择后者。拥有和氏璧,会增加一个人的物质财富,但并不会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则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是与其见识、智慧有关的,见识越多、智慧越高的人,越能选取精华、发扬精华,反之则喜欢留下粗鄙之物。

    在这张邮票旁的展柜,展示了一件汉代精美的龙纹玉璧,展板上讲述了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拒玉璧的故事。司马迁任太史令时,将军李广利想要拉拢他,派人送给他一对精美的玉璧。司马迁的女儿见到这对晶莹剔透的玉璧后十分喜欢,想要留下,但司马迁说不能留下,告诉女儿玉璧贵在无瑕,人心也当如此。且司马迁身为史官,应毫无偏私地秉笔直书,若是收受了他人赠送之物,那还能够忠实记录,为后人留下信史吗?司马迁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身遭腐刑不能动摇他写史的宏志,更何况是一对精美的玉璧。内心有强大的定力,外界的诱惑就不能使之动摇。

    羊续悬鱼 喜无贺客

    “清风万里”展中,展出的“羊续悬鱼”邮票,也是上文提到的《清正廉洁(一)》特种邮票中的一枚。

    邮票中,可见一位身穿橘色衣服的官员手提一条鱼,而对面身穿灰黑色衣服的官员则手指悬挂在屋檐下的一条鱼。手指悬鱼的官员是东汉末年以清廉善治著称的羊续。

    据《后汉书》的记载,东汉末年,南阳太守秦颉被叛军所杀,朝廷任命羊续为南阳太守。他的当务之急就是平定叛乱、恢复治安。羊续即将进入南阳界时,与侍童换上简陋的衣服,扮作贫寒的农人先在各地暗访,采集民间传言,由此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当他以太守的真实身份出现在众官吏面前时,他能说出哪个地方的令长清廉,哪个地方的令长贪腐,众官吏皆感震惊,“莫不震慑”。

    在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同平乱后,羊续陆续颁布政令,为民众排忧解难。《后汉书》特别提到,当时南阳的权豪之家“多尚奢丽”,奢侈之风盛行,羊续对此深恶痛绝,为淳化社会风气,使节俭之风盛行,他常穿着旧衣服,乘坐的车马也很简陋,更不讲排场。

    羊续的妻儿来南阳投靠他,可是他竟然拒之门外,让他们回家。很快,他的儿子羊秘就看见了父亲在南阳的“资产”,“布衾、敝袛裯,盐、麦数斛而已”,都是维持生存最基本的物资,品质不佳,数量亦少。羊续对儿子说:“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让妻儿还是回到家中生活为好。可见羊续反对奢侈、厉行节约。

    而他拒绝下属送来的鱼,体现了他的清廉风范。汉代各郡的府丞是协助太守处理政事的重要官员。南阳郡府丞向羊续献上了一条活鱼,羊续收下后直接挂在房檐下,不久府丞又来送鱼,羊续引导他来到房檐下,看到已经风干的鱼,府丞知道自己不应向上司送礼。

    羊续悬鱼的典故在古代传播广泛,后世不少清官廉吏在诗文中用到了该典故,明代的于谦就是其中一位。他曾有诗《四十初度》,写于自己四十岁生日,那么这个生日他是怎么过的呢,请看此诗最后两联:“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门庭冷清,没有熙来攘往的贺客,于谦对此感到的是“喜”,他觉得这比羊续悬鱼更胜一筹,因为羊续还得应付来送鱼的下属,自己却无须应付任何人,有此清闲,迎着清风,读几卷书,岂不痛快!

    包拯掷砚 家训传世

    “清风万里”展中展出了一组2015年中国邮政发行的《包公》特种邮票,共三枚,包括两枚邮票和一枚小型张。两枚邮票,分别描绘“掷端砚”“铡美案”,小型张描绘包拯身着官服,借着烛光批阅手中长长的公文,他的身旁是一面鸣冤鼓,而背景是开封府建筑。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就职端州知州。端州,即今广东肇庆,以出产端砚而闻名于世。北宋时期,端砚为朝廷贡品,贡品征收一般有定额,包拯之前的知州却超过定额十倍向工匠征收端砚,多征的端砚被用来馈赠给各路权豪,而工匠却因此叫苦不迭。包拯上任后,要求工匠按定额生产,当他任满离开端州时,行囊中竟没有一方端砚。

    《宋史·包拯传》的记载,止于包拯革除前任超征弊端,“岁满不持一砚归”。而在端州,人们却将此事演绎得更加精彩动人。传说,包拯离任时,端州百姓前来相送,为了表达敬意,将一块上好的端砚用黄布包裹,塞在了包拯的行囊中。包拯一行乘船离开端州,行至西江下游的羚羊峡时,忽然狂风大作,船剧烈摇动,包拯觉得事出蹊跷,问过仆从后,方知行囊中夹带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于是将砚台掷入了江中,这正是“掷端砚”这枚邮票描绘的故事。包拯掷砚的地方,后来涌起了一片小洲,被称为“砚洲岛”,岛上如今有纪念包拯的包公楼,而包裹砚台的黄布,顺江而下,幻化为一片沙滩,被称为“黄布沙”。

    尽管包拯在端州任职时间不长,却给端州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廉洁文化遗产,除了“岁满不持一砚归”的美谈外,包拯还有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传统,许多诗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

    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认为不论是为人,还是为官,都要清心寡欲、正直不阿,就如秀挺的树木终会成为栋梁之材,精炼的钢材不屑于弯曲为钩。他在诗中将贪污受贿者比喻为鼠雀兔狐,这些人到有油水的地方就高兴,反之则发愁,他们只关心一己之私。为人为官是廉还是贪,包拯提醒众人,不要忘了前人的经验教训,也不要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被后人评点。

    包拯对于贪官深恶痛绝。“清风万里”展中展出了清雍正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该书的《明伦汇编》收录了包拯著名奏议《乞不用赃吏疏》。奏议开篇就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建议“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对于家人,包拯同样要求他们能够廉洁自律,传承清廉家风。《宋史·包拯传》在介绍了包拯生平经历后,在将要结束时提到了包拯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在讲究礼法的时代,这是非常严重的惩罚。包拯后人将此家训刻在石上,以便长久提醒自己。

    一枚小小的邮票,可以刻画一个人物、讲述一段故事、传承一种文化。邮票虽小,它折射出的是一个浩大的世界。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