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航
4月的阿尔丁植物园,送走了猎猎寒风,迎来了春日的暖阳。压抑了一整个冬季的花草树木都仿佛憋着一股劲,终于在春风送暖中爆发出来,争先恐后地次第开放,争做迎春的使者。
人也是。
桃花、青松、绿柳;情侣、老人、孩童。漫步于阿尔丁植物园的步道,人与植物相互映衬,感受着独属于北方工业城市的晚春。阿尔丁植物园恰如一对“城市绿肺”,在阿尔丁大街这条“城市动脉”两旁,为包头市的蓬勃发展提供“氧气”。
如今,如何轻松地通过“城市动脉”,在这对“城市绿肺”中自由徜徉,成为了市民具体而真切的期盼。这座接通东西两园的天桥,不是钢筋与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而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实践。
当天桥见证了清晨的太极拳与傍晚的健步走,相遇了步履匆匆的打工人与蹦蹦跳跳的小学生;当早晨的阳光在阿尔丁大街上映出天桥的影子,夜晚的月光照亮从天桥回家的路,我们才更加明白,这座投资虽小却直击民生痛点的天桥,恰似城市治理蓝图中的点睛之笔,证明了公共服务无须一味追求宏大叙事,细微之处的匠心独运更能走进民心。
这座天桥,不仅是简单地从东园修到西园,更是修到了人民心中。
老人不必在十字路口前与红绿灯争分夺秒,也不必对层层级级的台阶望而却步,取而代之的,是天桥设计规划中舒缓的坡道和适老设施;晨跑的情侣不用为往来的车流中断正在分泌的多巴胺,也不用担心细雨蒙蒙后湿滑的钢铁桥面,与之相对的,是天桥设计规划中精心选择的防滑跑道;植物园东西两园不再隔街相望,却也不会被突兀的钢筋水泥割裂延绵的绿荫,因为天桥的规划设计中早已明确:“要兼顾过街天桥的功能性和文化韵味……把过街天桥打造成为既具备通行功能又能提升城市风貌的网红打卡地,为整个片区带来更多活力。”
正如20世纪50年代,包头建设初期特意为包头人民设计的“城市绿肺”,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今日的天桥遥相呼应,见证着城市发展的深刻嬗变——用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