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蓬莱籍演员迟蓬好像没有大红大紫过。我一直感觉,她的状态就像她的姓氏:迟。《诗经》有言:“行道迟迟”,《毛传》:“迟迟,舒行貌。”《说文解字》解释是:“迟,徐行也。”《尔雅》解释则是:“迟,缓也。”总之,迟就是不急不躁,不紧不慢,不争不抢。迟蓬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徐行、舒行、缓行。一门心思,保持足够的耐心,塑造好角色,不急着出名。
最近,迟蓬在《生万物》中饰演的大脚娘,打动了无数观众,这不仅源于她四十余年对表演的执着追求,也来自她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她悟透了自己的姓氏“迟”的内涵。
我最早记住迟蓬,是她在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沂蒙》中的出色表演。过去,沂蒙山区里的女人连个名字也没有。在《沂蒙》中,李忠厚(马少骅饰)的老婆在娘家是“妮”“妮”地被叫着,出嫁后被“他大娘,他大嫂,忠厚家里的”称呼着,山里的女人都是这样一辈一辈默默地忍受着,没想要改变这个现状。但后来李忠厚老婆成为党员,需要自己的名字,从延安来的陈同志说,在旧社会女人是根草,在我们党内,女人是珍宝,把珍宝倒过来,叫宝珍,您姓于,就叫于宝珍吧。迟蓬扮演的就是于宝珍这个角色。有一场戏,李忠厚躺在床上,习惯性地支使老婆:“屋里头的,去看看牛栏关好了没有?”于宝珍说:“俺有名字,你不叫俺名字,俺就不去。”李忠厚说:“还反了你。”看看,妇女解放就是这样难!连起个名字都阻力重重,女人竟然不配有名字!是共产党、八路军给了女人地位,共产党、八路军让山里的女人有了尊严。这一点,迟蓬演得惟妙惟肖,以致我的小侄女早晨不起床,弟媳喊她,她拌嘴饶舌,学着迟蓬的表演:“俺有名字,你不叫俺名字,俺就不起床。”现在我侄女已经是大三学生,开始追迟蓬在《生万物》中扮演的大脚娘了。
迟蓬对人物细节的精准把控能力,让人折服。我看到报道,为了演好《沂蒙》《生万物》中的农村老太太于宝珍和大脚娘,她多次到临沂农村体验生活,学习当地老人的走路姿态和方言腔调。她特别注重方言台词和说话腔调,使其自然得像真正的农村老太太,而非生硬的表演。她的体验是沉浸式的,她的表演也是沉浸式的,缓慢地来去。她有自己的节奏,她的举手投足,都那么耐人寻味。
她的表演总能精准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生万物》中,得知儿子封大脚要娶心上人绣绣时,她的心理激荡全靠面部表情展现。摆在她面前的事实是,绣绣被土匪“糟蹋”了,娶过来,街坊邻居怎么看,亲戚朋友怎么看,作为一个传统妇女,不能不考虑。从疑惑到无奈,再到激动、欣慰的复杂情绪,怎么表现?而迟蓬面对这复杂的“层层”,拿捏得又准又稳。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赋予了她塑造角色时精准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素材积累,使得她的表演如此真实可信、细节丰满。而对表演的敬畏心和信念感,又推动她不断去挖掘和创造。
《生万物》里有一集,封二(林永健饰)盘腿坐在炕上,之后突然立起身子,挤弄豆大的眼睛,因为儿媳绣绣不回娘家要陪嫁而指骂起自家婆娘:“你当心俺休了你!”听到这话,大脚娘如蒙大赦,话像开了闸门似的呼啦啦往外冒:“俺娘哎,快点休了俺吧,这大半辈子跟你过的,那佛脸上你恨不能抠下金粉来。”“什么便宜你都想占,俺这老脸跟着你都练厚了”。封二脸色越来越沉,大脚娘倾身向前,干脆撂了狠话:“休啊休啊,俺等着呢!”封二大受刺激,提起当初媒婆说亲,骗他媳妇比自己大3岁能抱金砖,娶回家才知道大了9岁。看到丈夫翻旧账,大脚娘嘴一撇心一横,当场耍赖道,“咋的,三堆砖呢!”这个桥段堪称经典,林永健和迟蓬对戏,简直绝了,那表情,那语气,活脱脱沂蒙山人的真实写照。
在喧嚣的娱乐圈,迟蓬选择了低调和纯粹。出道40多年不接广告,很少宣传自己,几乎不上综艺,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用于钻研角色。她甘当“黄金配角”,认为“配角也要有人演啊,配角也能有出彩的时刻”。这份对表演本身的专注和热爱,让她能静心揣摩每一个角色。在一般人看来,迟蓬的选择是“迟钝”,但过分耍聪明,放远了看恰恰是愚蠢。
多次获得提名,但迟蓬与多项大奖失之交臂。演员倪萍曾为她鸣不平,迟蓬却看得很淡:“奖是别人做的事情,戏是自己做的事情。”她认为奖项是别人对表演的一种评价,但没有奖也依然会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演戏。这份淡泊,让她能更纯粹地追求艺术本身。俗名,迟一点来,未必不是好事。
所以我说,迟蓬是舒行、缓行、徐行的明星。我敬重她!
(大众新闻记者 逄春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