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近年来,安徽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守护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
初秋的淮河蚌埠段,水波荡漾,鱼翔浅底,船只往来穿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淮河河道滩地存在乱搭乱建、偷倒垃圾等现象,环境脏乱差。”蚌埠市民杨先生感慨,如今这里经过治理面貌焕然一新,沿岸晨练、散步的市民越来越多。网球场、篮球场等“口袋公园”临水而建,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2022年起,蚌埠市启动“靓淮河”——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长26公里,治理面积52平方公里。该市通过实施河道切滩、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工程,将主河道由枯水期不足200米拓宽至500米以上,有效疏浚主航道,并在滩涂地上建成集文化、观光、健身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塑造独具韵味、彰显活力的滨水都市发展带。通过综合治理,淮河干流蚌埠段水质常年保持Ⅱ类。
如今,站在蚌埠市朝阳路淮河大桥远眺,淮河蜿蜒东流,河面宽阔,公园、绿地、栈桥、运动场沿河而建,“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园从一张张图纸变为现实。
近年来,安徽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共同守护着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近日,《安徽省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正式印发,提出到2030年,全省幸福河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建设省级幸福河湖364条(个),覆盖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及大多数集镇。到2035年,全省河湖基本建成省级幸福河湖。
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优美生态环境正持续赋能“绿色经济”。
近日,记者探访六安市霍山县佛子岭水库,只见薄雾朦胧,碧波荡漾。距水库下游10多公里处,安徽迎驾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自动智能生产线正高效运转。一瓶瓶山泉水在生产线上流畅完成灌装、封口、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这条生产线平均每秒有13瓶水下线。依托佛子岭湖优质水源,我们的产品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安徽迎驾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守龙说,从初期单一的饮用水产品,到如今打造水、茶、霍山石斛等七大系列40余款产品,迎驾山泉不仅让优质水资源卖出好价钱,还带动了上千人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暑假,霍山大峡谷漂流项目热度攀升,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选择。毗邻的六万情峡景区,实景剧《大别山传奇》、电影小镇、篝火晚会等同样吸引八方来客。
“最近正值漂流旺季,店里的生意十分火爆,最多一天要接待二三十桌客人,忙不过来还得请乡亲帮忙。”农家乐老板陈俊芳笑着说。
“我们通过对山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将‘养在深闺’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霍山大峡谷漂流品牌推广负责人金晶表示。截至目前,霍山大峡谷与六万情峡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亿元。
迎驾山泉和霍山大峡谷漂流的成长壮大,正是安徽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奔向绿色共富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安徽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强化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努力实现“美景变场景、资源变流量、流量变收益”。全省已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在界首市,废旧电池被称为“加工后的矿产”。近日,在位于界首市田营科技园区内的安徽南都华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厂区生产线繁忙有序。一块块废旧锂电池经自动传送带进入粉碎系统,变成黑粉,再通过浸出除杂,提取出锂元素,重新用作电池原料。
“我们自主研发的废旧锂电池全自动带电破碎、精细分选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实现综合循环利用率98%以上。”公司总经理朱昊天介绍。通过浸出提纯工艺创新,将双极膜电渗析技术大规模应用于锂电回收,高效生产电池级锂盐、镍盐、钴盐。
界首市田营科技园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铅绿色回收利用基地和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新能源生产基地,年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废铝材、废塑料400多万吨,其中废旧蓄电池160万吨,年产再生铅100万吨,实现废旧电池“绿色重生”。
目前,界首市已形成“回收—处置—产品化”循环经济全产业链。从回收到制造,再到吸引骆驼、雅迪等下游龙头企业入驻,实现延链强链,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集群在这里蓬勃兴起。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安徽坚持走低碳发展道路,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实施重点企业节能降碳改造,建设零碳产业园。
2024年,全省首批10个零碳产业园启动建设,新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80%的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6085万千瓦,占全社会发电装机的49.1%,首次超过煤电装机。
同时,安徽加速布局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依托资源禀赋,深耕“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等领域,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快速集聚,产业链持续延伸,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近年来,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营收连续突破3000亿、4000亿、6000亿和8000亿元大关,2025年上半年产业营收达4353亿元。
此外,安徽聚焦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等五大领域,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坚决打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11家、绿色园区3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3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建成“无废细胞”351个,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至94%和84%。
如今的安徽,绿色正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来源:安徽日报
审核:陈兆龙 编辑:胡霈霖 校对:李黎